奇闻异事栏目视频美女
  1. 趣闻
  2. 正文

苏联专家:你们有王淦昌就够了,他是核武研究专家

1960年,苏联违约,召回了在华科学家。临走时,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:“你们有王淦昌就够了,他是核武研究专家,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。”
王淦昌,1907年生于江苏。
在他的少年时期,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,华夏大地陷入到军阀混战和内外交困的窘境中。
他曾亲眼见证过落后就要挨打,和当时无数有志青年一样,在心中暗暗发誓为国家富强而读书
他认为想要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,依靠思想和理论实在太过缓慢,所以1925年,他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,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叶启孙的得意门生。
在大学阶段,他努力学习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学知识,随着学习的深入,他意识到中国物理学领域和国际的脱轨,如果想要用物理改变中国,必须要到国外去。
于是,在清华大学毕业之后,他成功申请到德国物理学相关的研究生,持续读到博士学位。
当时已经是1934年,关东军全面占领东北,华北,华中地区岌岌可危,有群狼环伺,国民政府却一心内战,中华土地上到处弥漫着硝烟和战争。
很多在海外留学的青年得知国内的情况之后,纷纷暂停了回国的进程。
毕竟科学家的研究需要非常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研究设备,一个战乱的国家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条件。
但在大家滞留海外的声音中,只有一个人选择逆流而上,在最艰难的时刻执意回到中国,这个人就是王淦昌。
老师和同学听说他要回国之后,先后多次到他家里来劝阻,很多人建议他不如留在德国继续深造,等战争胜利之后回国不迟。
其实他们都很清楚,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中国能不能胜利犹未可知,所谓战争胜利只不过是互相安慰的说辞罢了。
王淦昌却觉得,他早回中国一天就能为这个国家多做一分,哪怕没有实验设备,哪怕要经历战争他也在所不惜。
所以他毅然决然回到国内,并在中山大学物理系任教。
战争的确影响到了他科研的进程,很多实验器材国内都没有,于是他只能把工作重心从科研转移到教育上,努力为中国培育大量的物理学人才。
在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,他从来没有因此抱怨,在他看来,国家需要什么他就提供什么,这才是一个科学家为国付出的基本素养。
1950年,王淦昌毕生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,中国要研究原子弹,对于当时发展滞后的物理学科来讲,他就是撑天的顶梁柱。
在中央的安排下,他被派到苏联去和专业的核能专家磨合,这时候他积攒多年的物理学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,很快就学习了相关知识。
之后他跟随苏联的专家们一起回国,在整个研发小组中,名义上由苏联人担任总指挥,但中苏双方都很清楚,王淦畅才是那个沟通全组的骨干。
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,核武器研究项目逐渐启动,然而时间来到上世纪六十年,因为历史的种种问题——苏联突然要把专家撤走。
自从斯大林去世之后,中苏关系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,为了能够进一步遏制中国的发展,苏方决定停止对中国的各项技术援助。
赫鲁晓夫直接大手一挥,让在中国援助的所有苏联专家全部撤走。
这个意外直接打乱了中方的计划,让一直处于配合地位的中国技术团队手足无措。
临走之前,苏联人甚至趾高气昂的说:没有苏联再给中国十年也不可能研究出来。
这下子更让大家心里没了底。
不过苏联专家也不都是这样落井下石的,另外一位苏联专家临走时突然压低声音对我方团队说道:“你们别担心,有王淦昌呢。他比我们还厉害。”
科研团队回头去看脸色平静的王淦昌,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。
王淦昌一如既往的深入研究,恨不得每天住在实验室里,每一个实验数据他都亲自监测记录倒背如流。
在日复一日的辛苦研究下,他终于攻破了原子弹,研究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,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,直接加速中国原子弹研发进程,四年之内第一朵蘑菇云顺利爆炸。
为了国家和事业,王淦昌付出了一生,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。
更让人可惜的是60年代他本来有资格竞选诺贝尔物理学奖,但为了国家,为了和事业,他选择放弃。
这样一位以家国担当为己任的科学家,值得后世所有人铭记。
猜你喜欢
商品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