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闻异事栏目视频美女
  1. 趣闻
  2. 正文

女子被带到荒郊野外,临死前,她提出一个要求:不要打我的脸

1940年2月,冬日的寒风在荒郊野外呼啸着,如同悲鸣的挽歌。一辆黑色轿车停在空旷的原野上,车门打开,一名身着精致旗袍的女子被粗暴地带了出来。
她步履维艰,目光坚毅,却难掩眼底的哀伤。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,她挺直脊梁,对围住她的黑衣人提出了最后的请求:“白日青天,红颜薄命,希望不要打我的脸!”
三声枪响骤然划破寂静,犹如惊雷炸裂在冬日的天空。女子的身躯微微颤抖,然后缓缓倒下,倒在一片猩红的血泊之中,生命的烛火在瞬间熄灭。
她,便是民国时期上海滩的名门千金、革命英烈——郑苹如。


郑苹如,出生于1918年的浙江兰溪,其父郑英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,矢志推翻封建统治,建立共和新秩序。
随着时局的动荡与同盟内部的纷争,郑英伯心生倦怠,选择了东渡日本求学。在那里,他邂逅了一位日本富家之女,两颗跨越国籍的心碰撞出爱情的火花,结为连理。婚后,他们育有一女,此女便是郑苹如。
1932年,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,郑英伯目睹祖国遭受外敌侵犯,再也无法安心居留异邦。他携妻女毅然归国,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上海。
此时的郑苹如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,她不仅继承了父母的聪明才智,还因随母习得一口流利的日语,这在当时的上海滩实属难得。她选择了上海法政学院继续深造,法律的严谨与人文的熏陶,使她愈发显得知性而独立。
毕业后的郑苹如,凭借出众的容貌与气质,轻易便俘获了大众的目光,甚至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《良友》画报封面女郎。
但她并未满足于浮华的表象,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胸中燃烧,驱使她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。
她放弃了优渥的生活,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,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与广泛人脉,潜入敌营,成为了一名英勇无畏的地下工作者。
1939年,丁默邨投入汪精卫麾下,成为了一名丧尽天良的汉奸。
他组建伪特工总部,以昔日国民党内部情报为饵,疯狂猎杀抗日志士,其手段之残忍、危害之深重,令人发指。清除丁默邨这一祸患,成为了革命队伍刻不容缓的任务。
郑苹如因其特殊的背景与出色的个人条件,被赋予了这项艰巨且危险的使命。她与丁默邨曾有一段“师生之缘”,当年他在上海法政学院担任军演教官时,郑苹如恰巧是他的学生。
她巧妙地利用这段旧识,精心设计了一场“电车偶遇”,成功唤醒了丁默邨的记忆。面对昔日那位清新脱俗、如今更添韵味的女学生,丁默邨难以抵挡诱惑,很快便陷入郑苹如的温柔陷阱。
为更深入地掌握丁默邨的动向,郑苹如接受了他的提议,成为其贴身女秘书。面对丁默邨的轻薄之举,她强忍厌恶,以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机敏与其周旋,一边收集情报,一边寻找最佳的刺杀时机。
经过半年的潜伏与筹备,组织决定在1939年12月10日晚实施首次暗杀行动。但丁默邨狡猾如狐,当夜察觉异常,临时取消赴约,使得狙击手未能得手。
尽管初次行动失败,但组织判断未暴露郑苹如的身份,决定继续推进计划。12月21日,临近圣诞,郑苹如邀丁默邨一同逛街购物。
在一家高档皮革店内,当丁默邨试穿皮衣时,镜子反射出的两个可疑身影引起了他的警觉。他迅速付账离去,躲过了刺客的枪口。
尽管如此,郑苹如仍以其卓越的演技稳住了丁默邨,令其对她的真实身份毫无察觉。
圣诞节当天,丁默邨盛情邀请郑苹如到家中共度佳节。郑苹如视此为千载难逢的刺杀良机,携带一把小巧的勃朗宁手枪,赴约而去。
却不想丁默邨府邸戒备森严,暗杀计划再次受阻。晚宴后,丁默邨提议共舞,郑苹如趁机借口去洗手间,试图将手枪弃置窗外。
这一切已被严密监视的特务看在眼里,他们不仅找到了被扔出的手枪,还立即向丁默邨报告。
丁默邨怒不可遏,将郑苹如强行押回伪特工总部。面对审讯,郑苹如随机应变,编造了一个“情杀”故事,指责丁默邨背叛感情,引发杀手的报复。
丁默邨虽心生疑窦,却因贪恋其美色,未立即处置她,而是将其囚禁,企图软化其意志,占为己有。
这一私心之举却引来了丁默邨妻子赵慧敏的醋意与愤怒。她假借丈夫之命,于1940年2月的一个寒冷夜晚,将郑苹如秘密押至上海西郊处决了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丁默邨终因汉奸罪行被判处死刑,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伏法,为郑苹如的牺牲平添一丝安慰。
新中国成立后,她被追认为国民革命忠烈,其名字镌刻在忠烈祠中,供后人瞻仰怀念。上海福寿园更是为她塑造了一尊青铜纪念雕像,以纪念这位为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巾帼英雄。
郑苹如的故事,不仅是个人悲剧与民族抗争的交织,更是对所有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们的崇高致敬。她的美丽、智慧与勇气,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历史,激励着后世子孙铭记历史,矢志爱国。
猜你喜欢
商品推荐